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结果揭晓,来自四川的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功入选。

细心的你或许已经发现:去年1月,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选手“濛溪河”,还叫“濛溪河遗址”,为何今年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就变“濛溪河遗址群”了?“加入群聊”的背后暗藏什么玄机?
项目负责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告诉记者,2021年发现的遗址点位是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新发现了与遗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遗址点70余处。此外,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外的涪江流域发现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点30余处,构成了跨流域的、数量超过100处的硅化木小石器遗址群。

涪江流域(遂宁市、绵阳市)同文化类型的遗址群
“濛溪河(第1地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一个古代社会,就好像6万年前的“庞贝古城”一样。但它不仅限于某1个点,它不是孤立的。近年来,特别是2024年,我们通过研判,在资阳,包括内江、遂宁、绵阳,都有濛溪河文化类型的遗址的发现,这个遗址群至少有100多个点,主体年代在距今约10万至5万年。”据郑喆轩介绍,濛溪河遗址群的背后是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它的特征就是以硅化木等硅质岩原料为主来加工小型石器。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石器
用硅化木制作小型石器,显示出我们的直系祖先——东亚现代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适应方式和文化特点,为“我们从何而来”等人类起源、演化相关全球性命题提供了重要新证据。
郑喆轩表示,发掘伊始,考古队就带着明确的课题意识,以探讨现代人在四川盆地的出现为目标。长期以来,关于现代人起源的“非洲起源说”“多地区进化说”等假说形成持久论战,莫衷一是。其中,既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东亚地区极少发现距今约10万至5万年间,即现代人起源演化关键阶段的考古实证,濛溪河遗址群的系统发现进一步填补了空白。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石器
“濛溪河遗址群的硅质岩小石器工业,是首次在华南地区发现稳定的且明显有别于南方大砾石石器工业的类型,石器文化序列清晰,与东亚地区百万年以来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一脉相承,却与西方同时期文化明显不同。”郑喆轩认为,濛溪河遗址群背后的石器文化是本土的,并非从西方而来,展现出本地区旧石器早期文化的传承和向中晚期转型的独特模式。

濛溪河遗址群部分出土石器
“也系统有力地证明了,过去认为相对滞后的东亚古人类其实并不沉寂。相反,他们的石器技术继承了本地传统,还相当活跃地发展出各类复杂现代行为,是对东亚现代人起源和源远流长的早期文化发展认识的一次重大拓展。”郑喆轩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