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王雨辰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正式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命题。20年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两山”理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略。
“两山”理念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两山”理念既超越西方生态思潮,又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实现创造性转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就决定要使绿水青山转化为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就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变革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入手,既践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又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著有个人学术著作20余部。
探索“三新”组织和群体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 臧秀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深入探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以下简称“三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内在机理、实践难题与优化路径,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崭新课题,对于推动我国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凸显新作为、激发新动力、凝聚新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新”领域党建是党中央立足时代发展大局作出的科学规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刻洞察。加强“三新”领域党建工作,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新征程,加强“三新”领域党建工作,破解“三新”领域党建工作的现实难题,需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的“三维立体”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构建以制度运行为抓手、以思想共识为基础、以人才嵌入为抓手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创新党建与业务、线上与线下、服务与管理的“三维融合”工作方法,从而彰显新作为、激发新动力、凝聚新力量,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兴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7期)
作者简介
臧秀玲,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山东)基地执行主任。长期从事政党政治、中共党史党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年轻人为何执着于“出片”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丁汉青
在深度媒介化的数字时代,出片文化应运而生。其指个体尤其是年轻人,拍摄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分享至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文化实践。出片文化中的拍摄以“分享”为目的,“分享”以收获关注、点赞、评论等“反馈”为追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信息技术系统塑造出加速、独异、网络特征的社会环境,“出片文化”响应了社会个体对印证“在世存在”、追寻意义与表达自我的内在需求。技术可供性为出片文化提供了可能,资本的介入则对出片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凡事皆有利弊。出片文化在顺应各方需要的同时,亦潜藏风险。出片文化看似可以让个体与更多人、物、景等建立关系,但这种以匆匆打卡、相机定格为形式的关系多停留于“浅表”,个体可能在习以为常中,失去与世界建立深度联系的欲望与能力,从而陷入异化状态。消费者奔走于各个“打卡点”,为各路商家带来人流与消费,却未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圆满。“出片”看起来是自我选择的行动,可实际上,亦是被平台洞察用户需求后所设计的商业模式“俘获”的结果。个人在兴冲冲地“出片”时,亦完成数字零工的任务:为平台生产内容与流量。在出片文化中,身处传播网络中的个人不仅有被他人“看到”的机会,而且也有“看到”别人的机会。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社会比较油然而生。在上行社会比较中,出片文化实践者会产生“我也要”的攀比心理;而在下行社会比较中,出片文化实践者则会通过炫耀满足虚荣心。(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丁汉青,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主要为传媒经济与管理、媒介与社会、舆情研究。著有《中国传媒版权管理研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30余项。
中老年微短剧:老龄文化产业的新赛道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王虎
随着更具活力和自主开放意识的“60后”“70后”群体步入中老年,我国老龄社会的需求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消费结构向医养健康、休闲旅游、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广大老年人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对个性化文化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强烈。微短剧产品有利于激发中老年群体的消费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质量型长寿红利,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随着传媒机构、商业平台和资本大量涌入中老年微短剧市场,创作者由早期追求爆款转向整体质量提升,一批定位精准、制作精良、形式新颖、跨界融合的微短剧进入市场,头部作品长尾效应显著。这类微短剧之所以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一方面通过现实主义风格的职场奋斗、节俭生活、与人为善引发中老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通过浪漫主义风格的青春回忆、爱情故事契合中老年人对理想生活和美好家庭的向往。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是微短剧追求的目标。应将中老年生活作为书写的主体,用小切口讲好时代大主题,用小体量呈现中老年群体大能量,用精品化内容传播正确价值观,增强中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强化主流媒体在微短剧创作上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更多带有时代色彩的优秀作品。(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智能传播、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及社科、省社科、博士后基金等课题12项。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中国政府出版奖、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等。
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路径和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 马一德
独角兽企业作为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经营主体,其发展规模、质量和态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实力、经济活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标志。推动独角兽企业培育和创新发展,有助于产业升级、技术迭代、模式变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应顺应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眼于提升独角兽企业研发能力和运维能力,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实施有效的培育和扶持策略,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路径,让更多独角兽企业应运而生和可持续成长。
应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助力初创型企业成长。发挥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以及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同时,落实好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独角兽企业竞争力。加速构建涵盖上下游配套、联合研发、场景应用创新联合体,支持独角兽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和产品研发。健全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政策体系。重点关注和挖掘潜在独角兽企业,建立独角兽企业培育目录,及时跟踪企业投融资、营收、人员、技术创新等发展情况。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长效机制,推进独角兽企业策源地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担任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等。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项目,著有《全面法治与中国治理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消费者权益保护专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
(2025年7月10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