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辽宁借数字技术破译史前文明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6:13:00    

作为红山文化早期遗址,马鞍山桥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已尝试使用数字技术。

距今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红山人长得什么样?他们到底以什么为食?最早的“古国”到底什么模样……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立体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记者4月17日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人工智能+红山文化研究”合作项目日前正式启动。借助第三方力量和现代化数字技术研究、传播红山文化,将成为我省又一新模式。

用数据大模型“挖穿”红山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看来,传统的考古研究方法在面对海量数据、复杂遗址结构和多元文化信息时存在一定局限,因此,省考古院今年起开始借助DeepSeek R1大模型对这些问题进行破解,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白宝玉表示,此次面向社会公开邀请相关团队参与项目研发和合作,是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的再度深入,有助于红山文化研究更深、更广,并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贡献力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能力,也能为我省红山文化研究提供全新视角和方法。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辽宁省西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在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内,横跨1500年的红山文化在不同时期,其遗址都分布在什么地方?早期红山人的祭祀与晚期祭祀有哪些不同……对这些问题,智能数据都能在深入发掘、分析相关考古资料、文献、图像等的基础上给出准确答案,同时,揭示出红山文化在时空分布、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规律和内涵。

此次启动的“人工智能+红山文化研究”合作项目还将有助于文物的保护及微观研究。据悉,考古人员与数字技术人员将联手,建立红山文化文物保护模型,通过对出土的陶器、玉石器等文物特征进行自动分析和比对,提高陶器保护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红山文化玉石器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借第三方技术“复活”古国

一边是考古发掘与研究,一边是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在此次“人工智能+红山文化研究”合作项目中,保护与传播也成为必答题目。

考古发掘结束后,大多数遗址将被回填与复原,它们或重新变为耕地与林地。此次数字化应用将启动“智能模拟与重建”工作。结合考古发掘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关机构将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智能模拟和重建,还原遗址的原始面貌和功能布局,为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红山文化近年来愈加引人注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位于西辽河流域与大小凌河流域、滦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更是吸引众人目光。在此次合作中,我省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红山文化传承和创新应用方面的可能性,比如,开发红山文化主题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项目,创作具有红山文化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等,以此来扩大红山文化的知名度与传播力。

记者了解到,此次面向第三方的“人工智能+红山文化研究”合作项目,合作对象囊括了考古研究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文化创意企业、个人联合团队等。合作关系确立后,我省考古部门将与第三方实现考古资料、技术成果等方面的共享与交流,促进各方的协同创新。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