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问道创新·渝见先锋】AI助力 重庆团队打破国外垄断“救命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2:56:00    

编者按:在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的背景下,重庆,正积极部署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系列重点任务和标志性成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由重庆市委网信办指导,央广网重庆频道主办的《科技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之“问道创新·渝见先锋”》网络主题报道,聚焦重庆科创和科普两大领域的典型人物、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探访“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态”体系,以深度专访形式,展现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实干实绩实效。

本期访谈嘉宾:雷皇书重庆飞因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特聘人才,高新区领军人才,专注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转化,带领团队建成全球首个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

央广网重庆4月14日消息走进重庆飞因科在高新区金凤实验室的办公室,雷皇书办公桌后的书架上摆满了专利证书。雷皇书习惯在讲解专业概念时,随手打开大屏幕,书写分子式做说明。当AI算法碰撞药物化学,硬核科技将重新定义制药产业,这位学者型企业家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界轨迹,描绘出一幅全新蓝图。

仿制药破垄断 价格降九成

刚一见面,雷皇书就兴致勃勃地说:“我们团队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研制的仿制药新生产工艺就已经完成专利授权,进入生产上市倒计时。这将终结肺结核患者面临的天价药困境。”

2023年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肺结核新发病例近74万。然而,肺结核的特效药贝达喹啉被国外药厂长期垄断,价格高昂,进口药每粒价格在250-300元左右。雷皇书带领团队研制的国产仿制药将在重庆生产,预计上市后,价格仅需20元,届时将极大减轻患者的药费支出负担。

雷皇书正在检查实验结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们不仅能将价格降到十分之一,未来还将通过‘一带一路’合作网络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雷皇书介绍。

AI革命:让药物研发周期可缩短50%

为什么雷皇书团队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仿制药的研制?AI新技术成为缩短药物研制周期的关键。

“传统药物研发如同大海捞针,AI让我们拥有了‘磁铁’。”雷皇书解释,“它帮助我们找到了便宜一半以上,效率更高的催化剂和手性配体(具有手性结构的化合物),这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工艺的研究,从而实现‘降本增效’。”

化学医药研究领域创新药成功率低,往往在于其成药性和毒性不可预知。为解决这一难题,2022年,飞因科联合上海交大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药智网、上海天鹜科技等研究机构和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成立重庆市首家将AI用于生物医药开发的公司——天智药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历时三年建成全球首个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

该平台能够通过AI大模型的精准推理,而非传统实验室的初期实验,就能精准预测化合物的关键参数,帮助研究人员快速筛选出有效的化合物,将前期化合物筛选效率提升200%,临床前研发周期缩短至少30%,药物研发总周期可以缩短50%。

简单地说,以前要研制一款新药,需要在不同的湿实验室里做上千次不同参数组合的实验,才能获得大量的实验室数据,初步确定研发方向;而使用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则能将这一过程在AI主导的干实验平台上实现多轮快速演算、高效预测和虚拟筛选,获得大量预测数据。在此基础上,AI可在设计阶段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分子,根据预测的数据筛选出最后可能成功的组合,将失败风险前移。

用“AI预测”代替“实验试错”,以减少实验次数,节省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巨额投入,从而大大节约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进一步推动药物研发从“试错模式”向“精准设计”转型。

雷皇书介绍飞因科的AI药物设计平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雷皇书介绍,目前全球已经有200多个用户使用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公司成功利用该平台,获得精确预测的数据:从三个候选PCC(Preclinical candidate compounds,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中筛选出一个成药性更好的PCC,通过相关实验研究,成功申报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尚未经过上市审批,正在进行各阶段临床试验的新药),从而将成本降低60%以上。

站在AI制药的风口,雷皇书依然保持清醒:虽然AI预测准确率高约70%且在不断提升,但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专业科研人员,人机协同形成干湿闭环可能才是未来的药品研制新范式。

科研对接产业:成果转化零距离

一款新药从概念验证到摆进药房,除了实验室里的研制提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另一道更难的应用题。在这个领域,雷皇书同样是开拓者。

产业化过程中的难题往往和场景的转换有关:实验室里的工艺、环境、设备和制药厂里的生产工艺、环境、设备均不一样。此外,小批量制作和大规模生产之间还需要通过多轮放大实验以调整各项参数,最终达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标准。制备人员从研究员换成生产技术人员,其中所需专业培训更是缺一不可。

“新药物的研制成功是从‘0到1’的创新突破,而将新药批量生产,是从‘1到100’的产业化转化。”他认为,面临工程化挑战和管理能力跃迁,两个阶段对思维模式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雷皇书提出了将动态精细化管理代替静态考核的工厂管理思路,数字化简化流程,推动药品生产管理向高效化、透明化发展。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贝达喹啉仿制药目前就正在工厂中进行试验性生产。”生产过程中,雷皇书和同事们经常泡在工厂,现场解决技术问题。他认为,只有将技术成果最终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才能真正推动药物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为患者带来普惠。

监制:周伟 肖庆华

策划:陈静 梁鹏

记者:陈静 宗伟豪(实习)

制作:邹巧 李欣蔓(实习) 艾雨晗(实习)

指导单位:重庆市委网信办

主办单位:央广网重庆频道

鸣谢:重庆市经济信息委 重庆市科技局 重庆市科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