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种“免费领养”的模式在宠物圈迅速流行,吸引了一大批爱宠人士参与其中。但是不少消费者签了领养协议后却发现,领养的宠物有病不说,后续的付出也远超预期。想退还宠物,还要赔上几千块钱。
不花钱就能领养宠物
看似“馅饼”实则陷阱
2024年,福建厦门的刘女士看见一家宠物认养馆,店员介绍只要个人在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大于550分,并签订一份领养协议,就能免费领养一只猫咪。
刘女士非常动心,对协议的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协议要求领养者每月为小猫支付350元的生活费,为期24个月,总计8400元,这笔生活费会转换为专属货币,用于在该商家指定的小程序上购买猫粮等宠物用品。

刘女士签下协议并把小猫领养回家。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小猫体检时被查出患有炎症,还出现了拒绝进食、颤抖症状。领养小猫时,商家只告知小猫打了两针疫苗,但并未提供检疫证明。
除了健康问题,刘女士还发现,这家宠物认养馆指定的购物小程序当中,猫粮的平均价格超过55元一斤,而其他电商平台热销榜前十的猫粮,平均每斤仅30元左右。
发现问题后,刘女士找到商家协商解约。商家提出的三种解决方式:
交3000元的违约金,并退还猫咪;
按协议中的市场价,即6000元买断猫咪;
不用退还猫咪,但要一次性交齐两年的宠物生活费,即8400元。
对这三种解决方案,刘女士都不能接受,并一直在投诉。其间,刘女士的支付宝账户每月会自动扣款350元,至今已支付五期。

有着同样遭遇的不止刘女士一个人。
上海市的苏先生在一家宠物认养馆,签下一份总计19200元的“宠粮月付”协议,月供800元,分为24期。领养到家后,小猫出现了猫癣、猫鼻支、耳螨等病症,只能自己掏钱治疗。交付一年分期之后,这家宠物认养馆已关门撤柜,但苏先生每月的扣款却没有停止。
由于商家已经不能履行签约时所承诺的义务,苏先生辗转找到店家协商解约,也被要求赔付3000元的违约金。苏先生致电支付宝客服,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无法解约。
每“送”出一只宠物
加盟商有51%的利润
在公益性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有关“宠物领养”“宠物分期”的相关投诉超过2100条。
刘女士和苏先生投诉的宠物认养馆,也多次出现在投诉案例中,该店声称他们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了160多家直营店与加盟店。

那么,这种以领养名义签订“宠粮月付”协议的经营模式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
这家宠物认养机构的一位联合创始人介绍,“宠粮月付”是公司最核心,也是最赚钱的板块,目前他们指定宠粮的综合毛利可达70%。每“送”出一只宠物,加盟商家可到手51%的利润。

根据《动物防疫法》,用于出售的动物在售卖前,应取得检疫证明。然而,这位联合创始人表示,总部不会提供检疫证明,宠物都是批量、统一圈养,没有第三方检疫。
记者调查发现,线下的宠物店主要负责销售,同时进行加盟授权和招商。品牌商家如果要采用“宠粮月付”模式,还需要一套“月付”认养系统来进行支撑。
这家宠物销售机构所使用的月付系统是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开发的,该认养系统的招商人员介绍,他们做的宠物领养模式和猫粮保障计划可以做到从一次性消费改成长期绑定。先通过宠物分期付,降低消费者成交门槛,再通过“宠粮月付”,锁住消费者每个月消费。

基于支付宝功能开放以及芝麻先享等产品的特性,该认养系统设计出全套的技术链条并接入支付宝实现盈利。按照他们的说法,只要“送”出活体,这场生意便稳赚不赔。
专家:“宠粮月付”具有贷款特征
且协议条款有失公平
法律专家认为,商家以“免费领养”为噱头,实际却要求消费者签订分期付款协议,购买指定范围内的宠物用品,协议条款本身就有失公平。
认养、送猫以及承诺消费等概念,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消费者的认知,在经济学专家的眼里,这种消费模式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变相的金融产品。同时,经济学专家认为这种金融活动具有明显的贷款特征,相当于一种民间的信用贷款。

许多“宠粮月付”模式的商家在闭店后,消费者仍被持续扣款,专家指出,这是由于宠物、宠粮的买卖关系之外,还嫁接了支付宝芝麻信用还款的合约关系,一旦逾期会影响到个人征信记录,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信用绑架”。这种强制性的捆绑关联,也是消费者难以解套的关键。
初步统计,在支付宝平台上已有十几家“宠物认养系统”小程序通过审核并处于运营状态。3月11日,支付宝发布公告,将严打宠物商家滥用“芝麻先享”扣款接口的行为,并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责令其整改。同时,支付宝已向商家和服务商开放了“用户主动退”的产品功能,支持消费者一键申请解约,部分商家已测试开通。

4月16日,支付宝商家客服表示,目前支付宝还无权强制终止宠物领养协议。
北京市丰台区律协企业合规和公司治理委员会副主任阮国忠律师表示,“宠粮月付”这种“新兴商业模式”从设计之初就游走于金融、消费、动物保护等多领域监管的边缘地带,这种擦边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出现监管不到位,需要相关部门联合监管。
随着“宠粮月付”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捆绑消费、霸王条款、权责界定模糊等问题逐渐暴露,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还需要相关方面尤其是平台方共同承担起责任。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