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山发现珠三角年代最早的人类遗存,多处考古新发现为海丝研究增添实证,文物古迹活化成为文旅打卡地……记者从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2024年,在全省各级普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文物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2025年4月14日,我省复查不可移动文物3.7万余处,三普文物复查率为99.97%,已调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000余处。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考古发掘领队及相关负责人,梳理广东省2024年度普查重要新发现。
珠三角年代最早的人类遗存现身
持续近一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距今4万年以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堆积层,改写珠三角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2024年,西樵山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这是我职业生涯‘手气’最好的一次。”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平面岗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欢感叹自己在西樵山挖到了“富矿”。
作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广东地区的主要实施内容,自2023年3月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对西樵山遗址群开展了区域系统调查与勘探工作,在平面岗遗址获得突破性进展,确认该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
“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西樵山由远古时期火山爆发形成,当地人一直利用自然赋予的西樵山岩石制造工具。然而,西樵山上的石器到底可追溯到什么年代,一直是个谜。
平面岗遗址是如何发现发掘的?王欢告诉记者,早在1958年,西樵山遗址群就已经被发现,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遗址群开展了多次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1960年,贾兰坡先生提出了“西樵山文化”的概念,遗址群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其性质被认为是多处重要的石器加工场;2013年前后,有考古专家在富贤村一带发现旧石器时代遗物,地质学家也在此做过探坑,循着这些线索,考古院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勘探工作。
“最主要的发现是距今4万年前的石器,说明旧石器时代这个地区是有人群活动的,他们利用西樵山的优质石料打制石器,这就将珠三角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4万年前。这个遗址延长了珠三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轴线,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来源与扩散、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多样性等问题的关键材料。”王欢解释道。
而在广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也有多处重要成果:比如白云山上发现了明朝思想家、教育家黄佐的家族墓群,黄佐及其祖父黄瑜、父亲黄畿均葬于此处;位于黄埔区的陂头岭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生活类遗存,包括大量窖穴、灰坑、柱洞等,反映该区域当时人口之盛、生产力水平之高及社会组织程度之复杂,为岭南史前社会复杂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多个新发现为海丝研究增添实证
在东莞市历史城区莞城街道运河东二路与西正路交会处,迎恩门旁的南海卫城墙遗址成了当地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202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先考古后建设”的要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明清时期城墙遗址和城内古建筑遗迹、遗物,是考察和研究明代广东军事海防体系、东莞县城建置沿革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与文化价值。
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5月至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这是近年来广东省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
穿行在遗址中可以看到,遗址内文化遗存丰富,清理出的遗迹主要有城墙基址及道路、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城内房基、水井等生活设施;出土了明早期至民国时期的城墙砖、柱础、筒瓦、瓦当、滴水、铺地砖等建筑构件,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骨器以及铜像、铜钱等日常用器残件。
发掘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发现的“一号城墙基址”,结合地层关系及建筑材料来看,该段城墙当为明代南海卫城墙,揭示了明代海防卫城的空间格局与营建规制,是明清海防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内出土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的瓷器,深刻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
在被称为中山“绿肺”的五桂山腹地,沿着青石路拾阶而上,石莹桥路界址碑、云迳寺茶亭、通衢土地庙等古驿道遗存逐一进入视线。这就是绵延70多公里、有“中山丝绸之路”美誉的“岐澳古道”。
其中,被列入“四普”新发现的岐澳古道五桂山段长约5公里,最早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大港背景下,从石岐到澳门的陆上通道。作为岐澳古道现存的唯一山地型驿道,五桂山段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桂山段“浮出水面”,源于徒步爱好者意外发现散落的石块。后发掘人员在清理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在土路下方不到一米的地方,有一段被荒草泥土覆盖着的花岗岩石板路,又在石涧下发现宽约一米、七八级高的石阶,推测为岐澳古道。
其后不久,岐澳古道开发利用上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地有关部门在专家指导下,剥开了一段覆盖在古道上的浮土,修缮和保护工作随之密集开展。
如今,这条曾经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陆地段的重要通道,已经摇身变为往来游客徒步踏青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展示着中华文明走向海洋的曲折探索。
文物史迹活化变身文旅地标
在惠州东江与西湖之间,一座古时被称为“梌山”的小山丘,现在是惠州府城遗址公园的所在地。“梌山”曾是历代府治的所在地,被誉为惠州“城脉原点”,一度成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保护优先、考古先行。在升级改造府城遗址公园之前,惠州相关部门邀请广东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广州白云文物保护公司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并进行了三维数据扫描工作,最大限度保存遗址信息。
考古发现的梌井、9处建筑基址等,实证了惠州千年府城文化,为研究惠州府治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岭南地区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次考古还出土了一批遗物,有汉代的陶网坠,隋唐时期的板瓦、瓦当,宋代东平窑等青釉瓷片等。
深处闹市老街,发掘活化展示极具挑战性。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惠州在组织设计方与考古院等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后,创造性地设计了“掀起历史一角”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最大限度确保遗址安全,以“一角”生动呈现府城之宏大丰富,展示遗址的同时兼顾公园的使用功能,避免破坏中山公园中轴线的仪式感及景观上的游览体验。
而在韶关始兴,曾经一度成为历史回忆的“粮仓”近年来也摇身变为文旅地标。灰褐色的外墙爬满了岁月斑驳的痕迹,随手就能拍出复古“大片”。
“始兴县东郊场粮仓是本次‘四普’重要的新增文物点。”始兴县博物馆馆长钟旭告诉记者,这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粮仓,是始兴“粤北粮仓”这一美誉的历史见证,也代表了当时始兴先进的储粮技术水平,“种子放在这些粮仓里发芽率可达80%。”
2024年,作为始兴2024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益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老粮仓改造项目)对公共空间、建筑外立面以及老旧粮仓进行更新改造,建设市民休闲广场,配备停车场、市民休闲连廊、观景台等市民休闲设施。
未来,始兴将结合当地特有的客家文化、农耕文化,融合商业业态、休闲旅游等,将老粮仓打造成老始兴的回忆地,新始兴的打卡点。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统筹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