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史记》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其间格言,熠熠生辉,若星辰璀璨于浩渺之空,若明珠璀璨于深海之底。学会一句,亦能受益终生,实乃人生之指南,心灵之明灯。

“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此乃处顺逆安危之大道也。
人生于世,顺境时,勿骄勿躁,妄自尊大,当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逆境时,勿悲勿馁,自暴自弃,应怀壮志雄心,砥砺前行。安定时,切忌奢侈逸乐,忘乎所以,当思来之不易,居安思危;危急时,切勿惊慌失措,胆战心惊,需有镇定自若,临危不惧之态。能如此者,其心坚若磐石,其志浩若沧海,何愁不成大事,何惧风雨之侵?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此言真理之可贵也。
众口一词,谄媚附和,虽听之顺耳,然于己无益;一人直言,谔谔不阿,虽逆耳难听,然能醒吾之迷,正吾之误。故欲明事理,进德修业,当纳谔谔之士,听逆耳之言。若闭目塞听,拒忠言于千里,终陷迷途而不知返,岂不悲哉?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此乃知行之辩也。
世间多有能言善辩者,然其所言未必能付诸实践;亦有默默践行者,不善言辞,却能成就大事。故不可仅凭言语断人,而当观其行,察其实。能言者,当以行动证其言;能行者,当以言辞明其志。知行合一,方为至善。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聪者,善听逆耳之言,能纳不同之见;明者,常自省察,知己之短,明己之长;强者,能克己之欲,战胜自我。若人能反听、内视、自胜,则智慧生,德行显,力量聚。如此之人,何事不成,何功不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人师表,皆当以身为范。己身端正,德行高洁,无需号令,众人自随之;己身不正,纵有严令,他人亦不从。故欲正人,先正己,以己之德化人,以己之行感人,方能服众,成风化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善美者,无需自夸,其德其行,自能感召众人。如桃之夭夭,李之灼灼,虽无言,而人皆慕其芬芳,趋之若鹜。是以君子务修其德,积其善,行其道,不必求名而名自至,不必求利而利自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智者虽智,不能无失;愚者虽愚,亦有可取。故不可恃智而骄,轻忽他人;亦不可因愚而馁,自暴自弃。当以智者之失为鉴,以愚者之得为励,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方能不断进步,臻于完善。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欲成大事者,当有大局之观,长远之谋,不可拘于小节,纠缠于琐事。然亦非不顾细节,忽视礼仪,而是在关键之时,能分清主次,果断抉择。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为细枝末节所累,方能一往无前,成就伟业。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世间之事,多有表象与实质之分。若只见其表,不识其里,易为假象所迷,误判形势。故当洞察人心,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识破阴谋,防范未然,立于不败之地。

吾辈生于当世,当以《史记》之格言为镜,正己之身,明己之志,修己之德。以顺逆为磨砺,以谔谔为警醒,以知行合一为追求,以反听内视自胜为修养,以身正为范,以桃李自期,以智愚互鉴,以大局为重,以洞察为本。如此,则人生之路,虽有风雨,终能拨云见日,走向光明;虽有坎坷,终能披荆斩棘,抵达彼岸。
愿诸君与吾共悟《史记》之智慧,受益终生,成就非凡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