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午后,春日暖阳透过清徐县西谷中心小学的玻璃窗,洒在洋溢着文化气息的教室里,为第30个世界读书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在这充满书香的氛围中,该校第三届“讲述汉字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拉开帷幕,一场以童言童语解码汉字基因的奇妙之旅正式开启。
踏入活动现场,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汉字世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手抄报展示着他们对汉字的理解与热爱,一张张溯源思维导图凝聚着孩子探究汉字的智慧。大屏幕上,用艺术字呈现的活动主题十分醒目。小选手们或身着古风服饰,或身着朴素的校服,期待着比赛的开始。“看!‘信’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言,古人用‘一诺千金’告诉我们诚信的分量。”五年级学生孟思瑾站在讲台中央,眼神坚定而自信,她的声音虽然还有些孩子气,但讲述起汉字故事来却绘声绘色,胸前的红领巾随着手势轻轻晃动。她指着电子屏上动态演示的“信”字演变动画,忽闪的大眼睛里满是骄傲,“就像商鞅立木为信,说话算数才能赢得人心。”她的小手在空中比画着,仿佛要将“信”字的含义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台下的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眼睛紧紧地盯着台上,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活动现场宛如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派对。孩子们时而化身“小仓颉”,用稚嫩的粉笔在黑板上临摹甲骨文“德”字的蜿蜒线条;时而变成故事家,将“卧冰求鲤”的传说与“孝”字的字形巧妙串联。当三年级郑雅灵讲述为什么称“买东西”而不能称“买南北”时,同学们睁大了好奇的眼睛,禁不住感叹起汉字中的智慧。
这场文化盛宴背后,是学校精心构建的读书识字教育体系。展台上陈列的《方块字·中国心》课程手册,用童趣插画串联起百字百诗百成语;电子屏循环播放的《身边易错字词解析》动画,让“祗”与“祇”等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变得一目了然。课题负责人郭桂红老师抚摸着墙上学生创作的“汉字树”思维导图,一脸欣慰:“每个汉字都是打开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触摸文字温度的过程中,在浩瀚的书海里真正读懂文化的密码。”
夕阳为教学楼披上金色纱衣时,孩子们仍围在展板前争论“仁”字的古意。春风掠过窗棂,带着稚嫩的童声与沙沙作响的书页,共同谱写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记者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