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考察。他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忘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奉公,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南平,这座以“奇秀甲东南”闻名的生态之城,同样镌刻着深厚的红色基因。
这里是福建省最早建党、最早举起武装斗争旗帜的地方之一,被称为“红旗不倒”的地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今天
就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角
一起走近那段
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竹林深处,无字丰碑
武夷山的丹霞碧水间,九曲溪流淌着诗意的绿。
但你知道吗?在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双世遗”的生态净土之下,还深埋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往事。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标记着一座红军墓。没有姓名,没有墓碑,剖开的半截竹竿上用红漆标记上一个编号,就是墓地的标识。
这就是武夷山张山头红军墓群,方圆1000多亩的茂密竹林,1343座红军墓,共同站成一座永恒的军阵。
这个在大山里被发现的无名红军墓群,镌刻了一段沉重的红色历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在闽北率先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反“围剿”斗争。1928年上梅暴动后,张山头成为革命大后方,设立红军医院收治伤员,1931年改建为闽北红军中医院。
随着革命的深入,闽北苏区建立,武夷山的革命形势日趋火热。
张山头这个本不起眼的村庄,光荣地成为苏区时期重要革命根据地,红军中医院也成为了闽北苏区建院时间最早、存续时间最长、建制规格最高的红军医院。
当时国民党进行封锁“围剿”,战事艰难,而红军医疗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伤员的死亡率较高,牺牲的重伤病员只能简单就近掩埋。
1343座红军墓中,只有当时红军医院院长王日华,留下了姓名,其余墓前只有后人写下的一个编号。
因为没有名字,他们的家人至今都不知道他们埋葬在这里,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无名英雄。
红军墓群是闽浙赣三省红色革命的重要见证,是闽北红色革命史迹的重大发现,是全国罕见的红军墓群。
2018年9月,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倾尽一生,甘为“樵夫”
进入新时代,红色传奇仍在续写。
走进南平市政和县廖俊波先进事迹馆,门口的浮雕墙上赫然写着:“初心一诺铸忠诚,践行使命写担当”,这是对廖俊波短暂一生的概括,也是他用实际行动留下的时代丰碑。
2017年3月18日,时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的廖俊波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在闽北的青山绿水间,廖俊波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奉献之歌。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大变样。
2007年,面对荣华山的一片荒芜,廖俊波带着借来的2000万元和寥寥数人,在租用的旧村部里开启创业征程,历时四年多,描绘出了一幅和投资者“共享荣华”的发展图景。2011年,廖俊波到政和工作时,四年间,廖俊波这个“火车头”带着政和人民加速追赶,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2018年,南平市行政中心搬迁在即,万众瞩目的新区建设也将全力推进。廖俊波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在一线“解剖麻雀”,在他不知疲倦的奔走中,有12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或在谈,总投资达340亿元……
他像群众的亲人,处处为群众着想。
政和县东涧村老人随口提起的饮水难题,他当场协调解决,两个月就让村民告别黄泥水;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十位妇女清理垃圾的举动,他敏锐捕捉并倾力支持,最终帮助这个曾经垃圾满地的小山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在政和同心工业园,暴雨导致泥浆涌入民房,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道歉并组织救灾。
年幼的女儿曾问他:“爸爸,你是镇上最大的人吗?”
廖俊波微笑着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这些点点滴滴,织就了“樵夫”书记的为民底色。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到“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廖俊波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传承革命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南平市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不断加强。
2020年,南平出台地方性法规《南平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条例》,规范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活动,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抓住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南平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项目的开发建设,开发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打造红色旅游项目。
如今,南平已建成邵武金坑红色旅游景区、顺昌洋口红色旅游小镇、延平菖上古堡旅游景区等8家红色旅游A级景区,建成、提升一批红色文化展示馆、教育基地,武夷山赤石、大安红色旅游景区、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邵武中共苏区闽赣省委旧址等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具体可感的红色资源,让革命精神和时代楷模的事迹可触可及。
武夷山张山头红军墓前,红领巾讲解员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1343位无名英雄的故事;廖俊波事迹纪念馆里,少年们认真聆听着“樵夫”书记的楷模事迹。
朗朗书声里,红色基因生生不息,扎根在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绽放出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