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等平台优势,整合校内外多学科资源与政产学研力量,构建了“双核四链、协同赋能”的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双核四链”
构建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知识认知”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双核驱动力,夯实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系统认知与数字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通过四链贯通,实现知识体系重构、实践能力锻造、多方资源整合以及成果转化落地,有效提升数字文旅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双核锚定”课程链,筑牢知识根基。学院构建“遗产认知—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三阶课程体系。增设“旅游大数据分析”等交叉课程,在核心课程中嵌入石鼓书院三维建模与数字修复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融合的实际应用。学院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开发“非遗技艺虚拟传承”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现“线上虚拟实训+线下实体操作”联动。
打造“场景浸润”实践链,提升应用能力。学院构建“校内实训—遗产地实践—赛事孵化”三级实践体系。建成校内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开设“数字展厅搭建”等实训课程;开展“数字遗产工作坊”活动,指导学生参与“遗产三维建模数据生产与测试”,完成濒危遗产数字化建档等工作;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深化“多维联动”协同链,整合资源合力。学院组建“旅游专家+文化遗产专家+数字技术导师”跨学科团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岳景区等共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中心”,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设项、学校出人,学生完成传统村落建档,实现教学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完善“闭环转化”成果链,推动落地应用。学院建立“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机制。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意利用”等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数字产品,《一种建筑物参数化三维建模方法》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0余项;将项目落地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成果反哺教学”,促进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
“协同赋能”
催生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旅游人才裂变效应
文旅行业就业稳步增长。近年来,学院学生的文化遗产情感与文旅行业就业意愿明显提升,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文旅与会展大赛等各级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省级一等奖36项。学生积极投身于数智旅游产品开发等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旅游工作,近5届毕业生从事数字文旅相关工作在35%以上。
数字文旅研究成果突出。近年来,学院出版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方面的教材与专著9部,师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5篇,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等省级课程8门。
文旅企业合作成效明显。学院与湖南省内文旅企业共建“数字文旅”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湖南省文旅厅、衡阳市文旅局等政府部门合作开设“卓越文化数字旅游人才班”与“卓越政务导游班”,为地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古建筑三维虚拟、新媒体运营、直播带货、导游讲解等服务1000余人次。
社会辐射效应成就显著。学院构建“政—校—企—村”协同合作模式,服务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评价,多家主流媒体对成果进行专题报道。团队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文化遗产大会、世界研学旅游大会等国际会议,分享中国文化遗产数字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衡师智慧”。
(作者:杨立国、杨金华、彭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