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小米的国家记忆:从"小米加步枪"到"金色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9:28:00    

编者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小米不仅是一种粮食,更是一部镌刻着民族生存智慧的史诗。从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籽粒到抗战烽火中的“一把米”运动,从敖汉旗的种子保卫战到现代智慧农业的技术革新,小米的历程见证了一个民族如何在贫瘠中扎根、在战火中坚守、在变革中新生。本文以“小米加步枪”这一历史符号为切入点,追溯小米作为农耕文明奠基者的文化基因,还原其在抗日战争中“军粮之王”的峥嵘岁月,并聚焦当下农业科技如何让这一古老作物焕发新生。透过一粒粟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力,源于最质朴的坚守与最勇敢的革新。

“小米加步枪”这句家喻户晓的话,道尽了抗战时代的艰苦卓绝。为什么是小米,而不是大米、小麦或高粱,成为烽火时代的“军粮之王”?

小米,是我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小麦和水稻被培育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小米一直肩负着养活中国人的重要使命。中国作为小米的原产地,栽培小米的历史达到八千年之久,可以说小米对于把汉人从游牧民族变成耕种民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陕北小米丰收。图源:陕西农村报

从历史角度看,小米始终与华夏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夏商周时代,小米是古人最重要的粮食,粟和黍同属五谷,粟(稷)还是五谷之首,更是祭祀、贡赋等重要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品。随着历史的发展,小米在南北方逐渐被水稻(隋唐)和小麦(汉朝)取代退出主粮的地位,玉米(明朝)等高产作物的引入,更是让小米彻底沦落为杂粮。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米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把小米,一杆步枪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成为不屈抗争的图腾

中国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人的洋枪洋炮,这是当时中日战场的真实写照。

小米是古代北方人的粮食作物,是当时太行山人民的主要口粮。步枪是一种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在当时是非常落后的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由于没有当权政府的物资补给,吃饭难和兵器补给难是当时困扰我军的主要难题。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全军各部队自己动手种吃的,自己动手做穿的。

行进中的八路军部队;图源:网络

抗战开始时,那时的八路军采用打土豪分田地,打汉奸没收财产,以及向敌后的国民党政府征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筹粮、就地吃饭,没钱了就打个白条。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最主要的粮食就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货币。晋察冀的政府账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为单位结算,“小米加步枪”说法不胫而走。

为支援抗战,当时根据地的百姓唱着“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歌谣,义无反顾地将军粮、子女送上了前线。

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秋粮大幅减产。其中,太行区的五、六分区尤甚,粮食“平均收成不到二成五,果木减少去年收获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菜蔬几无收成”。当时,除亟待救济的灾民外,还有从冀西、豫北和黄河以南国民党统治区逃过来的7万多难民需要安置。然而,此时很难从根据地外部购买或调运粮食,于是“节衣缩食”便成为一项有效举措。由此,轰轰烈烈的“一把米”运动在边区范围内展开。

为扩大运动影响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还要求各县在开展工作时拟定适合本地情况、简单有力的宣传纲要与口号,如“允一把米自己无伤,救一个人功德无量”“四两米能救活人”等等。通过广泛宣传,大大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抗灾斗志和救灾热情,他们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一把米”运动中来。

陕北高原小米种植基地 图源:搜狐网

尽管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用“小米加步枪”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大地。此后又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指出:“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1948年3月,党中央决定东渡黄河,走向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黄河在奔腾,革命在前进,毛泽东深情回眸:“不能忘记陕北,不能忘记陕北的小米饭、陕北的小米洋芋蛋。”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引用“小米加步枪”,旨在强调人民军队从建立之初到如今,“一路走来,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在战斗中成长,在继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断提高,威慑和实战能力不断增强”。

一把小米,一杆步枪,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成为不屈抗争的图腾。

品种濒危,守护火种

一场围绕小米的“种子保卫战”在华夏大地悄然打响

早期小米的粗糙口感与单一品种,为后世品种改良埋下伏笔。在现代农业浪潮中,单一化种植正使无数古老作物品种濒临绝迹。面对这一危机,一场围绕小米的“种子保卫战”在华夏大地悄然打响。

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获得1500余粒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经碳14测定,这些炭化粟黍距今约8000年,其中的黍是目前已知世界人工栽培最早的谷物,距今约7600年,比此前中欧地区发现的谷物早了2700年。这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图源:人民网

近年来,敖汉旗把保护和发掘传统种质资源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使命,自2013年起,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班,在全旗范围内展开抢救性搜集,共搜集到包括谷子、高粱、杂豆在内的传统农家品种218个,其中谷子就有92个,同时建立了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对保留下来的优质品种进行选育、培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小米之乡”。

2012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小米受到世界关注。

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介绍,敖汉旗境内的旱作种质资源繁多,品质优良,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保护传承这些种质资源,对保护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在小米品种保护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肖永贵在接受农视网记者采访时说,科学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濒危品种进行杂交改良与基因编辑。既保留其独特的抗逆性基因,又显著提升了产量潜力和适口性。传统品种并非博物馆标本,而是未来农业创新的基石。每一粒被找回的传统粟种,都指向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成熟的小米。图源:抱京乡

如今,在神州大地的种植区块里,小米种植逐渐形成了规模。山东、河北、东北、西北、河南等地区均有栽培,“建平小米”“沁州黄小米”“龙山小米”“蔚县桃花小米”等众多优质小米,也成为满足老百姓餐桌的健康食品。

从“靠天吃饭”到“金色蜕变”

小米产业少不了技术革新

从石镰石铲到智能农机,从靠天吃饭到精准灌溉,小米产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技术革命。回溯到1940年代,小米种植依赖传统手工农具,一亩地需耗费60个人工日,产量仅百斤。新时代智慧农业兴起,全程机械化作业,播种机、收割机、配合无人机植保,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让农业生产效率倍数提升,人力成本大幅下降。

农民正在田间劳作。图源:中新网郝军摄

肖永贵介绍,现代农业科学致力于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抗除草剂、抗旱、抗病、抗倒伏)的新品种。新培育的“中谷25”等品种集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量于一身,亩产超625公斤。

通过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显著提高了小米的单产潜力和在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研究推广节水灌溉(如覆膜保墒、微灌)、合理密植、有机无机结合,科学施肥、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品质。肖永贵提到采用覆膜保墒技术,田间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减少蒸发30%以上,出苗率从不足70%提升至95%。精准滴灌技术将每亩用水量压缩至传统种植的1/3,在干旱地区实现“小水大用”。

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太空育种试验田的数据指标。图源:中新网于海永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在接受农视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小米一直是主要作物,主要原因是它旱涝保收,不需要很多的肥料、农药。其中育种、化肥、水利条件的进步以及农药对病虫害的控制,才有了今天的增产。一是利用优势杂交育种、生物技术育种技术促使产量提升;二是品质提高,现在市场上的小米都是黄灿灿的,对比以前的品种那是有极大的提升;三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前是人工除草,人工播种、间苗,人工收割,现在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了。”

无人机植保。图源:AI制作完成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精准调控土壤中硒、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让小米的口感更丰富。离心抛光技术物理去除糙米表层粗粝的涩味物质,解决口感粗糙的历史难题。小米口感更加黏糯。建立以黏度、甜度为核心指标的食用与加工分级标准。昔日南宋士兵“宁饿不食”的小米,如今已成为精致米糕、高档酿造的优质原料。

机械化碾米技术。图源:中新网 史子龙摄

小米做成的系列美食。图源:搜狐网“美食大嘴鱼”

现代营养学证实小米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E、膳食纤维、矿物质(如铁、硒)以及抗氧化物质,契合现代健康饮食潮流。产业上突破传统食用方式,开发出小米营养粉、小米方便粥、小米饮料、小米酵素、小米烘焙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多元化健康消费需求。

小米诉说着一个民族

如何在贫瘠中扎根、在战火中坚守、在变革中新生

当水稻与小麦占据粮仓核心,小米虽退居辅助之位,其历史光芒与文化分量却从未黯淡,小米驯化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奠基性事件。从商代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稷”字,到《齐民要术》对粟作栽培的系统总结;“社稷”象征国家政权,小米已深度融入中华文化血脉。

2012年,中国—FAO—乌干达第一期南南合作项目专家组将中国狐尾小米种子带到乌干达,并在乌干达莫科诺地区进行了种植试验,喜获丰收。如今,中国小米已在乌干达、尼日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开花结果,充实了非洲人民的“米袋子”,更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小米的历程折射着中华农耕文明万年延续的智慧。它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在贫瘠中扎根,在战火中坚守,在变革中新生。当我们捧起一碗温润的小米粥,咀嚼的是颗粒间的甘甜,更是八千年文明的回响。在这片曾以小米滋养文明的土地上,每一粒粟谷都在提醒我们:

历史从不因前进而遗忘根基,真正的生命力恰恰源于最质朴的坚守与革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