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冰珂 通讯员 周国华 赵亚丽
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有一处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的心灵驿站:眼科三病区术前谈话间的一面墙上,贴着五彩纸折成的翅膀,另一面墙上摆放着各种“减压神器”,角落里的小奶龙玩偶歪着头,仿佛在说“快放松一下吧”。

多元化的疗愈空间
白色的墙面上,一对翅膀温柔地展开怀抱。翅膀两侧贴着“爱的七个层次”,分别是“照顾身体”“保持成长”“接纳因果”“与情绪共处”“控制并调节情绪”“爱上情绪”“拥有大爱”。
另一面墙上是一个彩虹转盘,上面有“敲木鱼”“解忧信箱”“情绪粉碎机”“捏捏乐”等选项。旁边是五味糖盒:黄色贴纸代表“高兴”,对应盒子里装着草莓软糖;红色贴纸代表“生气”,对应盒子里装着跳跳糖;紫色贴纸代表“紧张”,对应盒子里装着柠檬硬糖。

在休憩室的阅读角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书页已微微卷边。《被讨厌的勇气》里夹着带泪痕的便签,上写着:“原来不必讨好所有人。”《非暴力沟通》一书上,“真正的倾听是让话语在心上投下倒影”这句话被画了红线。
曾经摆放移动查房车的地方,如今被贴满便利贴的零食箱取代。零食箱里装满了医护人员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口味零食,总能在漫长的值班深夜安抚医护人员疲惫的身心。

病房里的“心”难题
在眼科三病区,住着多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周期长、心理负担重,且常需要多次手术。因不可逆性视力损伤和经济压力大,他们比其他眼部疾病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
该病区护士长孙佳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省人民医院护理心理学组的核心成员。她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展开细致筛查后发现,不仅是患者,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也存在焦虑与抑郁现象。不仅是患者,医护人员也存在焦虑现象。

在一次坐地铁时,孙佳丽看到地铁内的墙面上有很多漂亮的艺术画,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想法:利用墙面空间,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打造一个“心灵驿站”。
说干就干。孙佳丽联系幼儿园的老师,共同商量墙面设计的相关事宜。就这样,他们一起搜集减压方法,精心挑选“减压神器”,通过手工制作,最终创建处充满温馨与人文关怀的场所。

化脆弱为温柔力量
在一次病房巡查时,一名术后患者向孙佳丽倾诉:做完手术后,每天保持特定体位10多个小时,上厕所、喝水都要麻烦家人。这让她感觉自己成了累赘,心情十分沉重,晚上常常失眠。
得知情况后,孙佳丽邀请患者前往“心灵驿站”。在柔和的灯光和耐心的陪伴下,患者渐渐放松了紧绷的神经。离开前,患者在“解忧信箱”里投进一张便签:希望眼睛早日康复,每天都能开开心心。
护士小周穿刺失败后,内心十分自责。在“爱的七个层次”墙面前,她的目光定格在“接纳因果”卡片上。旁边贴着自己和同事的合照,大家笑容灿烂,又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护士小汪把写有“家人生病,没空照顾”的信投进“解忧信箱”,护士长次日便调整了班次;护士小赵因被患者家属误解而写信倾诉,护士长送去热牛奶并安抚情绪……
“我们要先做自己的港湾,才能成为患者的灯塔。”在眼科三病区的“心灵驿站”,每个人的情绪都被郑重接纳。那些被妥善安放的委屈与脆弱,终将变成抚慰患者的温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