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探访晋商在当地酿造汾酒的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大图为社旗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小图为高悬在山陕会馆大拜殿内的匾额,上书“浩然正气”,落款“酒仙社仝叩”。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摄

近日,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探访晋商在当地酿造汾酒的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大图为社旗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小图为高悬在山陕会馆大拜殿内的匾额,上书“浩然正气”,落款“酒仙社仝叩”。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摄





扫码看视频。 拍摄: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杜金栋 张琪 制作: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琪

扫码看视频。 拍摄: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杜金栋 张琪 制作: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琪
晋商茶船北上,从汉口逆汉水西行,达湖北襄阳汉江北岸之樊城。
襄阳地处汉江与唐白河相汇的中原大地。晋商茶船由樊城入唐白河,驶经河南南阳府唐县,到达“万里茶道”的水路终点——南阳府裕州赊店镇。
南船北马换乘地、万里茶道大枢纽,因与长江水系相接,赊店便有了享誉世界的名号,国内各地商帮云集于此,眼花缭乱的商号令人目不暇接。
历史上,河南境内有93座山陕会馆或山西会馆,其中位于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的山陕会馆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被誉为“天下第一会馆”。
在这座山陕会馆的大拜殿内,一块高悬匾额格外引人注目——这块上书“浩然正气”、落款“酒仙社仝叩”的匾额背后,还蕴藏着一段晋商在当地酿造山西汾酒的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
明清两朝驰名全国的“水陆码头”
名城古镇,皆临水而踞。赊店亦如此。
赊店镇,地处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东沿,镇东镇西两面的潘河、赵河汇成唐河,南能抵江汉,北可达郑州、开封。
明清时期,作为水上交通枢纽,面积为2.15平方公里的赊店,是驰名全国的水陆码头。清乾隆年间,赊店拥有人口13万,72条商业街、36条胡同,各类商铺1000多家,街市一派繁荣,经济达到鼎盛。
历史上的赊店镇,不仅与朱仙镇、周口镇、道口镇并称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还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商业重镇”。“赊店”地名的来历,传说众多。其中以“西汉末年刘秀举义兵反莽,在兴隆店赊‘刘记’酒幌为帅旗而得名‘赊旗店’”的流传最为广泛。
明清时期,赊店码头为水陆交通交汇处,是万里茶道水路的终点,同时又是陆路的起点。可以说,在明清时期的茶叶经济对外贸易发展上,赊店处于万里茶道的中枢连接地位,真正起到“贯通南北、购销中外”的重要作用。
当年,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通过水路将茶叶运输北上,到达赊店,行程约1400公里,时间需38天。如从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启程前往赊店,行程分别缩短为1270公里、900公里。不论是路程还是行程所需时间,均比从武夷山为起点的运茶线路明显缩短,晋商贩茶成本降低显而易见。
瓷器街:昔日晋商云集地
赊店古镇最南端有一座牌楼,上书“古瓷器街古建筑群”。
瓷器街是古镇72条商业街中的一条,南北走向373米长,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商业街道,明清风格古建筑分立街道两侧,老字号商铺随时映入眼帘。除“清代最完整税务衙署”厘金局、“万里茶道中转站的标志”福建会馆、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火神庙等古建筑外,“中原第一家私立银行”蔚盛长票号、“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华中第一镖局”广盛镖局,以及广和堂药铺、大升玉茶庄等商铺均与晋商有关。
南有“清代最完整税务衙署”厘金局,北有“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这句在古瓷器街流传甚广的话,大致浓缩了古瓷器街的历史文化精华。
站在古瓷器街石牌楼下,放眼向北望去,一座巍峨高大的多重檐歇山顶古建筑进入视线,这就是赊店山陕会馆。
在万里茶道沿途,由各省商帮修建的会馆不计其数。在众多的会馆中,“山陕会馆”出现频率较高。
明清时期,晋秦商人从盐业起步,直至发展至棉、布、粮、油、茶、酒业、药材、皮毛、金融等行业并称雄一方。相形之下,两省商人相同的经营理念、相近的日常生活习惯,加之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典故,山陕会馆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山陕甘会馆”,也是源于同样道理,不乏“抱团取暖”的意味在其中。
明清时期,作为“九省通衢”,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赊店经商。除山陕会馆外,还有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20余处。不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现存规模上看,气势宏伟、风格独特的山陕会馆堪称精品之作。
历时136年建成“天下第一会馆”
赊店山陕会馆,也叫山陕庙。因会馆内供有关公,因此又称关公祠,是当年寓居赊店的晋秦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
山陕会馆总面积1.3万平方米,依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照壁、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大拜殿、大座殿、财神殿、火神殿、春秋楼、望楼、游廊等亭台楼阁,共152间。
山陕会馆照壁青砖砌框,高10.15米,宽10.6米,厚1.46米,南北双面均拼贴鲜艳琉璃。照壁背面,中为“五龙捧圣”,“鸳鸯戏荷”“凤戏牡丹”图案分立左右。琉璃照壁正对山陕会馆山门,是由476块琉璃构件拼接镶嵌而成。照壁底座高1.6米,为青石须弥座,宽大的束腰部位石雕精美。
琉璃照壁正面的设计的确独具匠心,在“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和“雄师斗麒麟”图案之间及两侧设置古铜色的隶书楹联和一幅题额,内容均是对关公的赞颂之辞,内联为:“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外联为:“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上方正中题额为“义冠古今”。
照壁与山门间,有一对通高17.6米的铁旗杆,其下部为1.2米高的青石质须弥座,座上体态硕健、形象奇特的雄雌两铁狮分坐东西。铁旗杆下部直径0.24米,从铁狮背部插入基座内,上部直入云天。
铁旗杆分为五段,据说是分节用土法铸造而成,每段的节点铸莲花或云斗,旗杆上分别铸有4条动感十足腾飞状的盘龙,旗杆顶部铸以莲台,分立一只铁铸展翅引颈鸣叫的仙鹤。
会馆山门是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其背面倒坐着戏台,为国内少见的“一体两面”式结构。
据史料记载,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其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6帝历时136年。其中,戏台名为“悬鉴楼”,为会馆首期修建,跨清嘉庆、道光两帝,耗时25年,为目前国内三大古戏台之一,也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三层古戏台,可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相媲美。
大拜殿:匾额云集藏“玄机”
穿过能容纳万人看戏的“万人庭院”,就是会馆的主殿——大拜殿。
大拜殿是祭拜、宴会仪式之场所。其前檐为半栅栏开放式,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将戏台在内的前方建筑尽收眼底。
大拜殿为卷帘顶,与供奉关公神位的大座殿相连。由于地位的特殊性,自然成为装饰的重点。其南、北檐额枋、雀替等饰以“二龙戏珠”“赵氏孤儿”“八仙过海”“蟠桃会”等精美木雕图案。
匾额是会馆装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拜殿是匾额集中悬挂之地。仰首向上望去,“光明正大”“气正乾坤”“义塞天地”“道接麟经”……各式各样的匾额悬满殿顶,令人目不暇接。
在大拜殿上方中央,一块悬挂殿顶横梁上书“浩然正气”四字的匾额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匾额,落款为“酒仙社仝叩”。匾额下部横排竖写着十个店铺商号:永隆统、永禄美、工泉美、兴隆美、光泽公、永兴盛、德顺和、英盛涌、义诚永、荣盛大。
随团酒史专家王文清说,这十家商号是当时晋商所开的十大酒坊。清代永禄美酒坊“永禄馆山西汾酒”的木刻印版至今依然留存于世。
55岁的王文清是山西省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对中国酒史及汾酒历史有很深入细致的研究,陆续出版了《汾酒史话》《茶路酒香》等专著。
赊店老酒,是河南知名的白酒品牌。王文清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赊店老酒曾被汾酒改良。
明清时期,赊店繁荣已达空前。“从地域看,赊店为九省通衢,居水旱码头,成为大贾巨商络绎往来的重要商贸中心,尤其以晋商为重。”王文清表示,“晋商来此交易,常年在外,不免思乡,就总要带山西的汾酒享用。从家乡带酒总是受数量限制,于是晋商就聘请山西杏花村酿酒师改进技术,使用汾酒的秘方,采集当地之水自行酿制。日子久了,汾酒的分支就在当地产生,所酿赊店汾酒名冠中原,远销湖广。明清赊店酿酒业兴盛,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明嘉靖《南阳府志》就有“酒课钞七十二锭四贯百文”的文字记载。
王文清说,就是在这一时期,赊店出现最有名的十大酒馆,并成立酒业行会“酒仙社”。
十大酒坊所酿之酒,均为传统的山西汾酒,足见当时赊店酿酒业之盛。
王文清说,当时最大的两家酒坊是永隆统、永禄美。
清康熙年间,山西一位姓姚的酒商在赊店镇公安街开办永隆统酒坊。这座酒坊的原址位于山陕会馆前火神庙西街至西太平街,虽居闹市中心,占地竟达5000余平方米,有车间100多间,酿酒员工及店员80多人。每天凌晨,永隆统的三间营业店铺就开始卖酒,前来喝零酒者排成长队,姚老板亲自将一逷逷清香飘逸的白酒灌给买主。
永禄美位于马神庙街路西(现赊店酒厂所在地),占地达6000余平方米。
赊店镇繁华闹市区可谓寸土寸金,两家商号竟然还有如此大规模的酒坊,“说明这两家酒坊确实财大气粗。”王文清查阅现存史料发现,永隆统为清同治年间“重修山陕会馆之山陕同乡会值年”,而永禄美则成为重建山陕会馆的“督工首事”。
在当时,“二永”酿制的酒畅销全国及南洋,年产销量达20多万斤。晋商修建修缮会馆采用的是集资的方式,包括“抽厘”和“认捐”两部分,赊店山陕会馆历次修缮采用的也是类似的集资方式。王文清说,清光绪年间,赊店山陕会馆重修时,永隆统第三代传人已成中原第一酿酒大户。
在清代,赊店酒业进入全盛时期,收获颇丰的山西酒商联手秦商在赊店修建了“辉煌壮丽,天下第一”的山陕会馆,供奉“忠”“义”“信”的化身关公,始终把“诚信为本”作为自己的商业道德信条。
山陕会馆内现存一通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有《公议杂货行规碑记》的石碑,其制定行规18条,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商业规则,包括不搞虚假包装、不卖劣质产品、不拉客宰客、不缺斤少两、不打价格战等内容。
山陕会馆内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创建春秋楼碑记》显示,所录捐款晋商酒馆多达26家,捐款30两的有3家,捐款19两至30两的有10家,捐四五两到七八两的有13家。
山陕会馆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人们不禁产生疑虑:地处中原西南部的偏僻古镇,为何能修建起如此巍峨壮观的古建筑?
有分析认为,修建山陕会馆时,中国正处于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期,客居各地的富商大贾为修造会馆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山陕会馆建筑之时“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当时同期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当时的巅峰状态。
从会馆现存规模不难看出,修建山陕会馆不仅耗时长久,且耗资巨大。据史料记载,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0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887888两。
会馆内立有一通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刻有《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的石碑。从碑文可以看出,因当初修建山陕会馆所筹资金剩余3000两白银,“金庙之壮不可有加,又不可析金以入私橐”。经众人商议,将这笔多出的银两用于铸成一对重达5万余斤的铁旗杆,此举体现了山陕商人的“诚信规则”。
此外,做生意尊崇诚实守信,山陕商人手头日渐丰盈,财大气粗的特征在日常举止中开始显山露水。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首家成为国保单位的会馆类古建筑群,称为“天下第一会馆”当之无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永隆统”“永禄美”“工泉美”三家私营酒坊的基础上,河南省酿酒工业公司成立了赊店镇酒厂。1954年6月,南阳龙泉寺酒厂、唐河县源潭酒厂合并入赊店镇酒厂。1965年11月,赊旗县改名社旗县后,赊店镇酒厂遂改名为河南省地方国营社旗县酒厂。1992年,更名为河南省赊店酒厂。
河南地方酒与汾酒渊源颇深
在明代,河南清丰县即用山西桑落酒法酿酒,取名为清丰桑落酒。
桑落酒多以优质的高粱、豌豆、绿豆等为原料,经蒸馏、发酵、品评、勾兑等各项工序,贮藏一年后方成。桑落酒为清香大曲,酒质清香醇,入口绵甜,回味悠远,为传统清香型的上乘白酒。
清乾隆初年,河南省的酒曲生产主要是晋商投资经营。在垄断酒曲经营的同时,山西酿酒师也来到河南开设酒坊生产烧酒。
王文清在研究中发现,赊店在早年生产的酒类产品中,曾经使用“长桥牌”赊店汾酒商标,并产过“长桥牌”永隆酒。而河南的许多地方名酒与山西汾酒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陵县张弓镇,生产的白酒叫张弓酒。
该县原来有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栗大王庙,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治理黄河泛滥作出卓著贡献的知县“栗大王”而建的。“栗大王”是清代治河名臣、著名水利专家、山西浑源人栗毓美(1778年-1840年)。清咸丰年间,晋商在栗大王庙旧址上修建山西会馆,来此经商的山西人日趋增多。晋商带来了汾酒和汾酒酿造技术,以酿黄酒、烧酒为主。1949年,在旧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建成张弓酒厂,继承传统工艺,酿制成大曲酒。
在明朝,山西人在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周口建起酿酒作坊。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周口盛产的老酒闻名四方,深受饮者赞誉。
民国时期,周口共有酒坊10个,山西人经营的有9个,其中晋泰酒坊占首位。新中国成立后,新渡口酒坊等合并成立“国营周口酿造厂”,之后又与淮阳酒厂合并。
宋河粮液是河南名酒,酒厂位于鹿邑县枣集镇,枣集镇也因此改名“宋河镇”。
宋河粮液是山西酒师始创的。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山西酒师来枣集酿酒,枣集人用白蜡条编织的酒篓盛酒,上写“枣集酒”朱红大字,装船发运,源源不断销往各地。
据汪福宝、庄华峰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辞典》记载:“明洪武年间,有山西酒师移居枣集,酿造曲酒,遂负盛名。清代中期有很大发展,枣集镇上酒坊达48家。新中国成立后因建厂于古宋河之滨,故名为宋河粮液。”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汉水流域。
清代,镇平是万里茶路上的一处节点,山陕商人多在此经商,境内建有5处山陕会馆。清光绪年间,当地丝绸生产达到极盛,山西太谷等地商人纷纷携巨款来此购买绸缎,山西酒技术随之兴起。《镇平县志》、刘剑朝等主编的《镇平五千年》、杨树礼的《镇平人来自洪洞大槐树》均载,镇平县有山西人酿酒,“彭营乡北王庄的来历是,明崇祯年间,王大刚、王大强、王大銮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会酿蒸白酒技术,故又名烧锅王庄”。
竹沟镇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地处南阳至汝南的古道上。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竹沟贸易达到鼎盛。清咸丰年间,山陕商人建了山陕会馆,晋商在此开办酒坊,酒业从此兴盛起来。
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看中了平顶山境域的区位优势,纷纷来此经商,足迹遍布各县城和交通要道上的集镇,并在此建起14座山陕会馆。清末,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山陕商人相继离开河南。
据相关史料记载,半扎关帝庙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定居于此的山西屯留上寒村商人王復云捐资兴建。
隶属平顶山市的宝丰县,因宝丰酒而扬名。该酒在宋元之后采用山西人带来烧酒技术后更加兴盛。
如今,在平顶山仅剩汝州的半扎山陕会馆、郏县的县城西关山陕会馆,但晋商传播的山西酿酒法却流传了下来。
1947年11月,宝丰解放。1948年6月,宝丰县政府筹备成立了地方国营宝丰县裕昌源酒厂。1952年,与鲁山县酒厂合并后,更名为河南省酿造工业公司宝丰酒厂。
明清时期,晋商有一条以湖南安化为起点的茶叶旱路,走常德、沙市、襄阳、郑州,入山西。
如今,在郑州市惠济区,有一种当地自产且有清洌醇香的酒,被誉为“郑州汾酒”,这就是双桥酒。
双桥酒始于明代,盛于清朝。明朝有一位经营山西汾酒的商人夜宿双桥村,饮用了村中的井水后,认为双桥水质极适酿酒,便鼓励该村人到山西学习酿酒技术。于是,双桥人到山西学习,回来后在村中建糟坊酿酒。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各酒坊联建起金泉酿酒厂,酿出的酒仍冠以“双桥大曲”之名。近年来,当地有人恢复了酒坊,以郑州君兴双桥酒业有限公司为首,享誉中原大地。
开封是著名的历史古都,至康熙年间,逐渐复兴商业的开封,以农产品、布匹及日用货品充市为主,大多操在晋商之手。晋商集资在老会馆街建起一处山西会馆。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更名为山陕会馆。11年后,在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址重新修建。清光绪末年,改名为山陕甘会馆。
当时汾酒、潞酒在山西酒类中最为名贵,销路最广,除在本省售卖外,在相邻的河南都有销售。以明嘉靖年间的开封城为故事发生地的清代文学作品《歧路灯》即有“汾酒是原封的,燥烈异常”的记载,并有“真汾酒”之说。这说明,在当时的河南应有仿冒的假汾酒;而“汾酒是原封的”则表明还有散装汾酒售卖,由此可见汾酒在河南的销量不少。
位于河南省中部的长葛市,自古以来就有山西人经商,以陵川县平城镇人为主,他们主要经营粮食和烧酒。清代至民国时期,当地同和裕、三合泉、恒盛源、协兴园、广兴成等酒坊的烧酒就畅销长葛。
清末,平城人韩之琦(到河南长葛后曾用名韩绍魏)在长葛开办恒盛粮坊,经营粮食生意,后又将平城自家恒盛源酒坊的酒师带到长葛,开办酒坊,酿制汾酒。至1942年,他还在长葛和尚桥开店经营酒业。
黄河的支流沁河发源于山西沁源,流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以及河南的济源、沁阳、博爱、温县等地,在武陟县汇入黄河。木栾镇是武陟县城所在地,为天成渡口码头。清雍正年间,晋商来此建造山西会馆,作为在此地经商的大本营。由于晋商越来越多,山西酒商便到此酿酒,为晋商供酒,多余的酒卖给当地人和外地商人,于是酒坊越来越多,当地产的白酒就称为武陟汾酒。
明清时期,温县隶属怀庆府辖。明初时,山西移民来到温县,并将山西酿酒技术带到了温县。直至如今,当地还生产一种清香型酒。
金塔山牌金塔山酒又称金塔山汾酒,这款白酒产于成立于1980年的河南省温县豫汾酒厂。温县豫汾酒厂位于横亘温县的青峰岭上,地下水源丰富,水质甘洌纯净,所以古时该地所产之酒统称温酒。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争,致使济源几乎成为无人之地。为了开发中原,明朝政府多次迁山西农民到中原安家落户,垦田谋生。据济源众多家谱、墓志、祠堂碑铭记载,当地现住汉族人口中,90%为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来济源的移民后裔。至今,当地仍用汾酒技术制酒,就是当时的山西移民和商帮将山西酿酒技术带到了当地,开办曲坊和酒坊。
另外,中国豫南汾酒厂生产过“中泉牌”豫南汾酒,地方国营河南确山酒厂生产过“北泉牌”豫南汾酒;地方国营蔚氏酒厂曾生产过商标上写有“清香纯正杏花风味”的豫汾;地方国营长葛县酒厂产过“汉柏牌”汾酒和竹叶青;国营延津县酒厂曾生产过“万寿塔牌”精制汾酒;武陟县矿泉酒厂出品过“登极牌”矿泉汾酒;虹西酒厂、武陟东风酒厂、武晋曲酒厂、武陟古寺酒厂、武陟黄沁酒厂等众多酒厂均生产过“历史名酒高级中性”的“汾香型”汾酒;地方国营济源酒厂曾产“珍珠牌”竹叶青、“盘古牌”汾酒。
王文清认为,这些历史现象说明,当年山西移民在迁徙过程中,晋商沿着万里茶道往返向北运茶的同时,山西的酿酒技术也沿途随之传播。至今,河南许多地方仍然沿用汾酒技术酿酒,对当地酿酒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吉毅
1.巍峨高大的赊店山陕会馆。
2.大拜殿是匾额云集之地。
3.独具匠心的琉璃照壁。
4.写有“清香纯正杏花风味”字样的豫汾酒商标。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