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本溪博物馆联手辽砚藏家推出辽砚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7:01:00    

藏家张宽向观众介绍辽砚。 本报记者 金松 摄

本报讯 记者金松报道 砚镌青史、品埒端歙。一方小小的石头,在工匠的精心雕琢下,承载了辽东大地数百年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沧桑。5月18日,本溪博物馆联手辽砚藏家推出辽砚展。

辽砚,其砚石主要产于辽东本溪桥头等地,其青者如云,紫者如霞,澄净润泽。根据不同的质地、颜色、花纹,当地分别称为“青云石”“紫云石”“线石”“木纹石”等。

早在3000多年前,居住在当地的人类就利用青云石和紫云石磨制石镞,还有石剑、石镰、纺轮等。

明代永乐年间,人们发现这种石头作为制砚石料更加合适,开始用它制作砚台,品质极佳。

清朝时候,这种石头和吉林松花石一起,被作为优质磨刀石进贡到皇宫。

因为其“质坚而润,色绿而莹,纹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 康熙认为是制砚的好材料,就让宫廷匠人做成砚台,果然“远胜绿端”。康熙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记录这件事。

而产于“盛京之东”的这种石头是和吉林松花石一起进贡的,因此制作出的砚台就被称作“松花砚”,成为宫廷珍品。

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专门给皇家雕石、制砚的宫廷匠人陈广庆等到了本溪桥头,把宫廷和民间砚雕技艺相结合,一改过去当地制砚线条粗放、张力外露的气象,焕发出张力内敛、线条圆润、沉稳大气。

在砚台纹饰、器形设计上,他们也勇于创新,以当地景物为蓝本,雕制出了《本溪湖炼铁厂》等一批砚作。

这个时候,正是西方文化艺术涌入中国的活跃阶段,其绘画和工艺美术作品对中国传统工艺产生了较大影响。

陈广庆等制砚大师们,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洞察到艺术的迅速变化,并以开放的胸襟,大胆吸收西方美术有益元素,化西为东,化洋为中,运用写实风格设计辽砚纹饰,在中国制砚史上首开新的气象。

1929年6月,浙江举办西湖国际博览会,盛况空前。在博览会上,来自本溪桥头的一方石砚引起砚界人士瞩目,被评为一等奖。

从那时起,桥头石砚声名鹊起,并以产地正式定名为“辽砚”。

九一八事变后,桥头很快沦陷,辽砚也成为侵略者的掠夺对象,日本人强占优质矿坑、掠夺优质砚材,把中国制造的辽砚精品低价买走。

同时,又把他们制造的砚台说成是“唯一的桥头名产砚”,抢占市场,打压中国制砚商家和民族工业,桥头的民间制砚几乎绝迹。直到“八一五”光复后,才有所复兴。

从老坑里的天然石材,到匠人手中流转的精雕细琢,辽砚的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次刀刻,都凝聚着匠心的温度。中国匠人们将山河动荡、家国情怀雕进砚台,既是案头珍玩,亦是时代注脚。

如今,辽砚历经岁月雕琢,已化作案头沉静的诗篇。愿辽砚文脉如不涸的清泉,在你我心中潺潺流淌。

本次展出的百方石砚均系本溪藏家张宽的藏品,其中,辽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多为难得一见的世间瑰宝,对地域文化研究价值极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