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玉海半城山,无尽蓝绿在苍南。”清晨,浙江温州苍南县海岸,雪白的鹭鸟低掠过浅水觅食,数不清的招潮蟹挥舞着螯足在泥地上疾行,一眼望不到头的滩涂上,茂盛的红树林摇曳生姿,在霞光的映衬下闪烁金光。正是这一簇簇绿,让苍南蔚蓝色的海岸充满生机与活力。

图为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沿浦湾红树林景观。苍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红树林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枢纽,由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植物组成,为数以千计的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同时,红树林拥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保护着海岸免受风浪侵蚀。这些坚韧的“海岸卫士”净化海水、固碳释氧、防风消浪,能够维系海岸生态平衡与宁谧安澜。浙江是中国红树林分布的最北界,苍南县位于浙江最南端,具有浙江省唯一的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是浙江省最适宜种植红树林的地域,发展人工红树林得天独厚,意义重大。
曾经有段时间,由于水产养殖业过度开发利用等,海洋污染严重,滩涂生态破坏,岸线遭受严重侵蚀,苍南红树林面积大幅缩减。2014年开始,苍南县和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开展退养还湿、滩面治理、宜林生境改造等工作,从试种10亩起步,经历寒潮“速冻”、台风侵袭等考验,每年补种扩展,红树林“北进军队”逐渐壮大。2020年开始,作为国家“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的重要项目,红树林修复、种植加快了步伐,并建设相应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十年坚守,如今沿浦湾新增的红树林与原有红树林连成一片,面积已达1700亩,形成了全国面积最大的北缘红树林,每年可吸收封存二氧化碳约720吨,为海岸线筑起了一道景色宜人的绿色堤坝,也为海洋生物及候鸟构筑了栖息圣地。
生态得到了修复,村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好。苍南海岸沿线大部分村民靠赶海为生,依托红树林的扩展,苍南县就此筑起“林下黄金屋”,发展“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多亩大型生态养殖区,包括建设青蟹、跳鱼、小章鱼、星虫等滩涂大型底栖生物增殖与开发利用基地、蛏子与泥螺苗生态养殖基地、紫菜海带全产业链养殖基地等。这些生物的加入丰富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修复也促进提升了养殖塘内鱼虾蟹贝的品质、提高了产量,实现良性循环。
红树林不仅是海岸守卫者、海水清洁工,还是超级存碳罐,固碳效率极高,是滨海湿地海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据测算,苍南县沿浦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约9000吨,蓝碳市场充满潜力。为了让红树林更好发挥经济价值,苍南县积极联合多家单位研究碳汇项目,做起了碳汇生意。2023年6月,浙江省首单红树林碳汇交易在苍南县落地,推动了红树林蓝碳资源市场化进程。今年,苍南县计划新增种植红树林1100多亩,融合碳汇监测和文旅研学等,进一步发掘“红树林+”新模式,持续带动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在苍南的滩涂上,这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正悄然书写着绿色的奇迹,它强劲的根系扎根深土,为大地储存碳的宝藏,串联起生态、生计与生机。
(采写:周璐铭 李璇 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