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元资产从“避风港”变成“风险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9:18:00    

  美国国债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标的,被称为“避险资产”“全球资产定价之锚”“收益避风港”,近期却连续遭遇市场抛售:先是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对等关税”,引发投资者抛售美债,让美债收益率一度快速攀升至历史高位;再是联邦政府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关系紧张,让稍有回落的美债收益率再度飙升。
  与以往大多数情况不同,此次美债抛售潮伴随着美股暴跌、美元走低,形成罕见的“股汇债三杀”,凸显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改变资本市场传统避险逻辑,更凸显美国政府混乱、反智的政策颠覆美元霸权“游戏规则”。
  美债遭抛售
  美国国债过去一直被市场视为安全资产,当股市下跌,资金会涌向美债寻求“避险”。一般情况下,美债与美股走势会呈现“跷跷板”效应,但这种互动关系近期被颠覆。
  此前,纽约股市三大股指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连续暴跌,美债也同步遭抛售,收益率持续走高。9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高涨至4.5%,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三天内飙升近60个基点,一度突破5%。尽管此后收益率略有回落,但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施压美联储降息,至21日收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再度超过4.4%,30年期美债收益率重回4.9%之上。
  市场普遍认为,曾被视为全球最安全资产之一的美债“避风港”地位正在动摇。
  花旗银行分析师本·威尔特希尔表示:“市场格局发生转变,美国国债不再是应对风险的全球固定收益避风港。”
  分析显示,所谓“对等关税”让投资者担忧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或衰退,因此抛售美元资产。在操作层面,对冲基金高杠杆“基差交易”崩盘、投资机构流动性需求上升以及多国央行战略减持是本轮美债遭抛售背后的三大因素。
  香港致富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肇越告诉记者,美国政府加征关税令诸多投资机构调整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预期,出于避险考虑大幅减少投资仓位,从而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美元出现同步下跌。
  美债收益率攀升“很要命”
  发行美债相当于美国政府向市场打“借条”——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用于公共支出,政府支付利息。美国政府通过拍卖把这些“借条”交给大型金融机构,后者把美债放到二级市场交易。美债价格取决于市场供求,并与收益率实时、反向联动,美债价格越低,收益率越高。
  美债价格下跌,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低价买债券,不需要从美国政府那里平价购买新债。新债卖不出去,没法“借新还旧”,美国政府就只能提高利率以吸引买家,这意味着借钱的成本更高。
  由于美债利率是市场利率的定价基础,美债利率上升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广泛溢出效应。
  上善资本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对记者表示,美债收益率上升意味着国债利息开支上升,其次是企业债市场融资成本上升,这将冲击金融市场,最终带来更大经济衰退压力。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固定收益策略主管布赖恩·雷林表示,随着美债收益率走高,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其他贷款的利率也会上升,冲击民众生活。18日,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攀升至6.83%,创8周新高。
  因此美债收益率创纪录上涨牵动美国政府神经。美国政府日前宣布调整“对等关税”政策,对很多国家暂缓征收,尽管没有承认此举是迫于美债市场压力,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低融资成本似乎是美国政府整体议程的关键支柱,市场趋势的逆转、美债收益率的飙升或将引起整个金融体系连锁反应,进而波及实体经济,引起严重担忧。
  “对等关税”破坏美债融资链
  本次美债抛售潮看似偶发,实则反映了美债问题积重难返,加上美国新一届政府关税措施的推波助澜,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美债融资困境加剧。
  近年来,美国财政扩张带来美债供给迅速上升,而需求端却未能同步扩张。夏春表示,由于当前美债规模太大,许多国家主权基金的美债持有额已经超过其外债投资上限。
  肇越表示,今年即将到期的美国国债规模达到历史峰值,预计全年超过9万亿美元。从上周美债发行情况看,投资者不愿购买新发行的美债,导致一级交易商被迫大量买入。
  一般来说,对美保持贸易顺差的经济体是美债主要债权方,他们用顺差收入购买美债,让美元得以回流美国,为美国财政赤字融资。而美国政府企图通过关税手段削减贸易赤字,直接破坏了这一机制——若对美贸易顺差缩水,相关经济体购买美债的意愿和能力将同步下降。
  分析人士认为,关税政策正推动美元流出美国。夏春表示,通常来说,国债收益率上升会带动美元汇率上涨,但现在美元汇率不升反降,是资金流出美国的有力证据。
  美债融资能力下降、收益率攀升带来的债务利息支出膨胀,令本就摇摇欲坠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恶化。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36万亿美元。仅今年6月就有6.5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2025财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超过1.3万亿美元,为半年度历史第二高。
  “美国风险”会否掀起全球“去美元化”浪潮
  美债曾被视为安全资产,缘于美国政府为美债提供背书。近年来,随意冻结别国资产、动辄挥舞经济制裁“大棒”等行径让美国政府的信誉不断消耗。尤其近期美方种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径和政策朝令夕改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让全球市场越来越担忧“美国风险”。
  4月21日,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大幅下跌,盘中一度跌至97.96,创三年来新低。美元指数当天尾市收于98.278,低于市场普遍认为的重要心理关口99。
  德意志银行主管全球外汇研究的分析师乔治·萨拉韦洛斯表示,美国政府种种政策对美元地位构成伤害,全球“去美元化”正在加速。事实上,从减持美债、增加黄金储备、改变石油结算币种,到减少美元贸易结算并探索建立双边本币互换机制、区域本币结算机制,许多经济体早已在采取切实行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国际清算银行报告显示,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从本世纪初的70%以上降至近几年的58%左右。
  美国前财长耶伦日前罕见表态称,近期美国国债遭抛售表明人们对美国政策制定的信心出现担忧。
  当曾经的“无风险资产”变成风险本身,华尔街的交易终端上闪烁的不仅是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信号。

据新华社

  延伸
  美元体系现“裂痕”“对等关税”将长期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就在美股财报季“大考”近在眼前的当口,美元指数三年来首度失守99点关口。“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美国罕见的“股债汇三杀”。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全球主要权益市场走出上扬行情,美股却仍下跌。
  权威专家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措施激化贸易冲突,扰乱全球供应链,推升通胀和衰退预期。短期内,对美国自身及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都造成巨大冲击;长期看,会推升全球融资成本,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损害美国信誉和美元国际地位,并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短期内动荡或加剧
  “‘对等关税’政策远超市场预期,打破了投资者对全球贸易秩序的长期信任,导致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加剧了美国及全球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引发市场对贸易战升级、供应链断裂和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表示。
  “股债汇三杀”,是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产生信任危机的直观体现。回顾4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动向,丁志杰表示:一是美国股市暴跌、市值蒸发;二是美债被大量抛售,美元信用受损;三是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加剧市场恐慌和脆弱性;四是避险资产和大宗商品大幅波动。
  具体看,“对等关税”政策宣布后,美国三大股指连续多日大跌,各国股市同步下挫。“尽管随着美国宣布对部分国家推迟征收‘对等关税’,全球股市有所反弹,但美国政策反复无常,影响投资者信心。”丁志杰认为,可以预见,美股及其他国家资本市场将持续承压、波动加大。
  “美债收益率暴涨的结果很严重。”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一旦火势蔓延,美元资产的信用崩溃,美债无人购买,美国“借新还旧”的剧本也将无法进行下去。
  尽管美联储的表态遏制了美国长端国债利率的上行势头,但市场人士判断,这场风波还难言结束。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牛播坤表示,近年来,美债供给规模持续上升,流动性不足问题隐现。“对等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则进一步加剧了美债市场的脆弱性。
  “美债作为安全资产的属性受到挑战,显著加剧美元相关资产的波动。”牛播坤认为,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出现裂痕,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等多项秩序重构或进入加速期。
  此外,“对等关税”政策也大幅提高了全球非美国家与美国的贸易成本,加剧全球经济走弱及商品需求转弱预期。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承压,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则持续创新高。
  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深刻变革
  丁志杰认为,“对等关税”政策还将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产生长期影响。
  首先,经济主体融资成本将上升,债务风险可能加剧。反复无常的“对等关税”,增加了进口成本和贸易不确定性,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推高全球长期借贷成本,金融机构需要重新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和经营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面临信贷风险与跨境业务调整。加征关税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贸易成本上升,降低企业利润前景,可能使企业推迟跨境上市或并购计划,影响企业债券信用评级。
  再其次,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难度将有所加大。金融机构面临不确定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对风险管理模型重新校准,纳入更多风险因子,考虑更多极端情景。
  最后,各国或将被迫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应对关税冲击。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或将引发其国内滞胀风险,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增长预期,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也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据新华网

  IMF警告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2日发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说,由于金融状况趋紧,以及贸易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IMF评估认为全球金融稳定风险显著增加。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当天在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一场媒体发布会上表示,全球金融稳定风险增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下调。当前形势呈现出基准水平下移与下行风险扩大的双重特征。
  报告认为,金融体系存在三个脆弱性因素。第一,资本市场集中度持续攀升。例如,美国股市占全球股市的比重从20年前的30%升至近55%。尽管近期美股遭遇抛售,但部分资产估值仍处于高位。在经济前景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资产价格可能进一步调整,需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自2008年以来,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储蓄资金投资,其与银行体系的关联也持续加深。若市场进一步抛售,可能导致部分金融机构承压,随之而来的去杠杆化进程或将加剧市场动荡。
  第三,主权债务水平继续上升,核心政府债券市场可能出现较高波动性,尤其是在高债务水平国家。
  IMF当天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较今年1月预测值低0.5个百分点。
  IMF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耶·古兰沙当天在一场媒体发布会上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加,正在恶化的贸易紧张局势可能会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随着市场对增长前景恶化和不确定性上升作出负面反应,金融环境可能进一步收紧。尽管银行业整体资本状况依然稳健,但金融市场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