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煜 张梦婷)从激烈竞逐的赛场到风吹草低的草原,从墨香氤氲的美术馆到星光闪烁的户外课堂,暑假里教师们以各自的方式酝酿一本立体的教育诗篇。
此刻,教育不止于课本,而在每一次角色切换中,生长出更丰盈的模样。
美术教师
生活美学:让艺术融入柴米油盐
“材料包里的肉桂、松塔、橙片,大家可以根据喜好结合美术知识搭配。”8月13日,在新疆美术馆,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美术教师李娜正耐心指导学员制作扩香挂件。她的声音温柔,指尖轻巧地调整着悬挂绳的松紧,仿佛在编织一件生活的艺术品。
从事美术教育22年的李娜,平日里教学生用画笔勾勒世界,而此刻,她的课堂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手工坊。面对成年人学员,她不再强调技法标准,更多是引导大家从肉桂的纹理里感受自然,从绳结的缠绕中体会心意。
“很多学员希望作品能美化生活,这让我思考如何让美育跳出画布融入日常。”李娜说,2018年她在学校创办“草木工坊”,每年3月到10月带着学生采撷植物,或自然风干,或用微波炉制作干花,之后大胆发挥创意制作成画。通过学生的创意,格桑花台历、蔷薇花书签、松塔摆台诞生了。
李娜说,学生们在大自然中认识发现植被,在美术课堂上做成草木画,这是自然、美术等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在创意组合下发挥更大的教学效能。
如今在美术馆授课,她有了新感悟:“美育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学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扩香挂件离开时,松香与创意也随之飘进千家万户,融入柴米油盐。
科技教师
赛场蜕变:实验室外的成长课
暑假里,市第77中学科技教师陈海红的朋友圈更新按下了快进键。
镜头里没有风景大片,只有孩子们围在机器人前调试的侧脸——指尖捏着零件悬在半空,或盯着代码屏息凝神。这些瞬间被她一一记录,成为比奖杯更珍贵的记忆。
8月11日,陈海红带领5名学生赴京参加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锦标赛。
比赛中,一台机器人突然顿住,机械臂划出歪斜的弧线。护栏外的她攥紧手心,却见学生沉着调整程序,最终让机器人重新起舞。
“以前在实验室,我把步骤拆解得细致入微;现在才明白,培养应变能力比传授技术更重要。”陈海红说,队伍中有个特殊成员——她的儿子刘园文。看着儿子熟练调试设备的背影,她恍然发觉,那个需要她提醒“别着急”的小男孩已悄然长大。
从讲台到赛场,陈海红的角色从“技术导师”变为“同行者”。她说:“教育不仅是教做事,更是教他们如何面对世界。”
暑假里这位科技教师的“AB面”,最终都映照出同一个内核:教育不止于知识,更在于用不同的姿态,托举孩子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音乐教师
双栖人生:讲台与舞台的共鸣
“这句情感可以再舒展些,像看到草原的开阔。”8月13日下午,在新疆流行音乐协会的录音棚里,赵晓玲戴着监听耳机,细致打磨歌曲《我在天山等你来》的演唱细节。
赵晓玲是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的音乐教师,她的日常是指尖流淌过琴键,教学生读懂旋律;而此刻,她是新疆流行音乐协会创作制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正将天山的风唱给更多人听。
“每次站上不同舞台,都像给生活开了扇新窗。”赵晓玲说。2019年,她创作音乐剧《天空》,后又将京剧与现代艺术融合,推出情景剧《我们心中的国粹》。
演出前,学生发来消息:“老师,我们为你骄傲!”她回复:“开学教你们唱。”
“在教室播种音乐,在舞台播种文化,两种热爱本质相通。”赵晓玲说。
思政教师
行走课堂:在旅途中浇灌团结之花
喀什古城的老茶馆里琴声悠扬,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坐拍手。市第120小学德育主任高洁牵着女儿苏梓墨说:“你看,琴声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了。”
高洁的暑假变成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从让孩子自主整理行李开始,她带着女儿穿越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等地,在莎车县听木卡姆弹唱,在草原看牧民策马。
“冬不拉弹奏《黑走马》,各地游客一起欢舞,快乐洋溢在我的脸上。”苏梓墨兴奋地说,她的日记里满是此行的收获:喀什古城的烫画工坊里,感受到“文化根脉”的力量;在库尔勒听了一场民族团结故事会,那些邻里守望的真情真动人……
高洁说,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更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去感受、去领悟。暑假之旅就如同播下一颗种子,让孩子一路走、一路看,感受家乡美好,沿途采撷到的好故事,也将成为新学期的思政教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