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140……”
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品”拍卖会在遵义市桐梓县羊磴镇进行。
“请大家理性消费!160,成交!”
此时,台上台下笑成一片。
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参拍作品都来自一群“素人”艺术家。
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走进这个普通、平淡且偏远的边陲小镇。在群山环抱间,在巷道墙垣间,在一群“素人”艺术家之间,我们努力找寻答案。

2025羊磴“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活动前夜,位于桥头河畔的羊磴乡村艺术馆一片繁忙的景象。
馆长胡现坤和他的妻子黎永珍正在检查每一个细节,确保当地老百姓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见。他很自豪地说:“从川美(四川美术学院)来到这里后,对我们羊磴是特别好的,有些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的,现在都可以画画了。就像我妻子一样,她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水平,但她的艺术作品卖得是最好的。”
2012年,四川美术学院与羊磴镇成立“羊磴艺术合作社” 。双方将艺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先后建成艺术场馆18间,举办三届“乡土而新奇”艺术乡场。十数载深植,专业者与“素人”艺术家,艺术与乡土的共创已融入每一个羊磴人的精神血脉,其蓬勃的生命力在这青山绿水间昂扬生长。
在这里,人人都是创作者,乡野百态皆是灵感来源。

56岁的护林员全安权,将工作时看到的一草一木、山野羊群用油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希望通过艺术让更多人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因抗洪抢险意外失去一条腿的王进,从接触艺术后开始雕刻不同造型的木腿,给予他更多生活的动力和创作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70多岁木匠,汽车加油站老板,幼儿园小朋友们……此方水土滋养的一批批“素人”艺术家,在用自己的创作方式,共同续写着关于乡土记忆倔强生长的动人故事。
对此,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深有感触。他说,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振兴,恰恰艺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激发羊磴人民的内生动力,是个体精神的成长,是人的振兴,更是文化自信,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羊磴艺术乡场总策划,这也是他选择羊磴,创办艺术协会的初心和使命。
羊磴,这座普通而平凡的小镇,确实因乡土而新奇。因为艺术创作,建立起了人与乡土的独特联系,也完美诠释了乡村以及村民自我价值苏醒的萌动。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李胤 徐晃 赵林杰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李俊 欧阳博婧 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