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92岁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塑造了“济公”与“爷叔”等经典角色的老艺术家,用颤抖的手抚摸着胸前的党员徽章,动情地说:“现在,我是党的一名‘老学生’了。” 这一幕令人动容,也引人深思——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为何怀抱如此炙热的向党之心?
回顾70多年的从艺之路,我们可以触摸到那颗始终如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游本昌的入党愿望,可以追溯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那一天。16岁的他推开家门,看到解放军战士整齐地坐在马路边休息,连打开水都坚持付钱。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就是感觉解放军来了,天亮了。” 在旧社会,他目睹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腐败;而新中国的到来,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纪律、信仰和希望。这颗信仰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76年过去,这颗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但游本昌却始终觉得自己“不够格”。女儿游思涵说:“父亲对表演艺术很自信,但对入党这事儿特不自信,觉得入党是很神圣的事。”直到91岁,游本昌才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他说:“今年,我已过90岁,希望党组织能接纳我成为一名党的成员。我也定将永远济世为公,以文艺化导人心,矢志不渝、不负人民!”
这份“为人民服务”初心的纯度,是70多年从艺生涯的淬炼。
游本昌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凭借“济公”一角家喻户晓之前,他跑了20多年龙套,塑造了79个配角。在话剧《大雷雨》中,他饰演一个无名无姓的农奴,却为此查阅了19本书,设计了瘸腿、气喘等细节。他常说,“角色不分大小,都要认真对待”,将“戏比天大”的敬业之心,升华为对艺术与人民关系的深刻体悟。
50多岁时,他终于迎来“济公”这一角色。他主动融入“济世为公,无我利他”的精神,使这一形象超越娱乐,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80多岁拍电视剧《繁花》,他仍和年轻人一起熬夜,每天工作近10小时,为每场戏准备多套方案。他的家中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以文艺化导人心”。在他看来,演员的使命不仅是表演,更是以艺术传递真善美,为人民服务。
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与他对党的忠诚如出一辙——纯粹、坚定、毫无保留。
这份“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温度,是92岁生命之光的会聚。
2025年5月2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中心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6月30日,他在宣誓仪式上铿锵有力地念出入党誓词,声音坚定得不像一位曾经历病危的老人。他说:“这是我的人生终点吗?不是,而是新的开始!”
游本昌的入党故事迅速登上热搜,被网友称为“一堂生动的文艺党课”。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仰不分年龄,初心永不褪色。他的一生,恰如他形容的人生登山:“遇到挑战和挫折是正常的。要实现理想,没有任何捷径。哪怕歇一歇,只要还有劲儿,就应该继续前进。”
如今,这位“老学生”依然每天学习,用放大镜阅读报纸,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他的故事激励着年轻人:信仰不是口号,而是毕生的实践;理想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每一步。
时代需要心怀理想信念、有信仰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应该为时代铸魂,用有灵魂、有温度、有精神高度的作品感染观众。
这位92岁“新党员”的初心有多重?它重如泰山,纯如赤金,暖如朝阳。这份“炙热的向党之心”折射出的信仰之光,不仅照亮了他的艺术生涯,也照亮了无数文艺工作者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之路。(刘 萍)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