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林浩特,有这样一对令人钦佩的牧民夫妇——胡其日格和赛吉日玛。他们来自宝力根苏木巴彦德力格尔嘎查,在经营牧业的同时,毅然携手进城,创办了一家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制作厂。凭借着精湛绝伦的传统手艺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他们不仅编织着个人的创业梦想,更成为民族文化的坚定守护者,还创造出丰厚的经济收益,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幸福之路。

踏入工厂大院,只见门口整齐堆放着大量精心挑选的待用木板,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胡其日格正与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赶制前几日接到的网络订单。他眼神专注而坚定,双手动作娴熟利落,每一次丈量、每一下敲击,都饱含着对这门手艺的无限热爱与敬重。工人们在一旁默契配合,整个大院里,锯木声、敲打声交织成一曲忙碌而有序的劳动乐章。


经过数日的精雕细琢,融合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技艺的蒙古包逐渐成形。夫妻二人热情地向来访者介绍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制作工艺,言语间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和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坚定信念。

胡其日格出生于蒙古包制作世家,家族世代皆为这一领域的名家。谈及过往,他回忆道:“我在牧区长大,自幼便跟随精通蒙古包制作和木工雕刻技艺的长辈学习。耳濡目染中,我对木制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创办公司前,我已从事蒙古包制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我的技艺愈发精湛,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妻子赛吉日玛自小对策划、绘画情有独钟,思维独特且富有创意。高中毕业后,她远赴日本留学深造。回国后,她与胡其日格因对传统手工艺的共同热爱结缘,二人在策划与绘画领域理念契合,常能碰撞出创意火花。2010年,夫妻俩携手创办了锡林郭勒盟胡其日格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志传承并发扬传统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

创业初期,公司曾面临诸多挑战,收入并不稳定。但夫妻二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赛吉日玛运用在国外学到的现代管理知识,对公司进行科学化运营;胡其日格则凭借家族传承的精湛技艺,在保留蒙古包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他们巧妙运用古老而智慧的榫卯结构工艺,每一处衔接、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匠心,成功吸引了众多客户的目光。
在胡其日格和赛吉日玛的制作工厂里,每一根木条、每一块木板都经过严格筛选。榫卯结构作为中华古老智慧的结晶,不仅保障了蒙古包的稳固耐用,更为其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在他们的精心打造下,蒙古包已不再是游牧生活的单一象征,而是蜕变为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品。

胡其日格感慨道:“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掌握传统蒙古包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这项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让它焕发新生,就必须将传统技艺与新材料、新需求相结合,实现与时俱进。”为此,他积极尝试新材料和新技术,力求让蒙古包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设计理念。此外,胡其日格还毫无保留地向工人传授技艺,希望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让更多人认识、珍视它,同时也能为从业者带来经济收益。

“制作蒙古包多年,只要客户告知尺寸,我便能精准计算用料并规划制作流程。”胡其日格自信地分享道。创业初期,他全靠手工制作,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为提升效率,他逐步引入机械加工设备,并扩大团队规模,大幅提升了生产能力。

赛吉日玛满脸幸福地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蒙古包的需求持续攀升。如今,我们的订单遍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赤峰、通辽等多个地区。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后,定制蒙古包的客户更是络绎不绝。对我们而言,制作蒙古包不仅是生产一件物品,更是在传承一种珍贵的文化。”
记者:张彩虹 梁玉花
实习记者:于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