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在农行、中信银行“票据窝案”爆出之前,很多人没有听说“票据理财”,然而它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票据理财最早兴起于2008年,当时是颇令市场关注的金融市场创新之一,而到了2011年,国内已有不少银行都推出了票据理财产品。
那时的银行票据理财产品,通常是指商业银行将已经贴现的各类票据,以约定的利率转让给基金、信托中介,信托公司经过包装,设计成“理财计划”,再通过银行零售渠道,出售给投资者。投资者购买了票据理财产品,就成了理财计划的委托人和受益人,同时获得相应的差价和理财收益,相当于认购了这些票据资产的收益权。
举个例子,A企业需要支付货款给B公司,由于流动资金紧缺,所以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经过权衡,并没有批准A企业申请的贷款,而是在收了A企业一笔不菲的保证金之后,给A企业开了一张保证几个月后付款的凭证,这张凭证就是票据(银票)。A企业用这张票据当货款付给了B公司。该票据到期时,无论谁拿着这张票据到承兑银行,企业必须无条件兑付,如果企业付不出钱,就由承兑银行付钱。
B公司拿着这张票据,通常有四种处理方式:一是拿着票据等到期去银行兑钱;二是转让给其他有真实贸易来往的企业,前提是下家愿意接受,所以一般会转让给相对弱势的合作方。转让时需要在票据背后盖上财务章和法人章,专业名词叫背书;三是B公司将其持有的汇票“存”入银行,委托银行通过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理财,与银行分享收益;还有一种就是B公司等不及票据到期,也找不到合适的下家背书转让,但资金又比较紧张,所以只能把这张票据质押给银行并支付利息,直接获得扣除利息后的钱,这个过程就叫做贴现。目前,我国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年化利率一般在4-6%左右。
银行方面,在通过贴现买下这些票据后,也有几种处理方式,一种通过信贷渠道打包卖给个人投资者,转让部分收益权,赚取利息差价。还有一种方式,是在银行临时资金不足时,将贴现买入的票据,转现给其他金融机构,通过转贴现以获取融通资金。
其实在国内,对于汇票的承兑银行来说,开立一张汇票和批准一笔同等金额的流动资金贷款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有一点不同,前者属于“表外业务”,后者则是“表内业务”。模拟一个场景。一家企业原本向银行申请50万流动资金贷款,但是银行的授信批复是给一笔10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中50%用原来的担保方式,另外50%用50万现金做保证金担保。该企业本来就缺钱,银行还让它拿出50万保证金,很是郁闷。但是自己急需资金,能拿到100万汇票也比可以,于是费劲凑齐50万保证金,顺利开出银票。银行在这笔业务上,不但获得了50万存款,还降低了存贷比。这就是表外业务的优势。
有一段时间,银行在尝到“表外业务”的甜头之后,无论是大型资产项目还是小微企业贷款,都通过“开票”这种手法运作,迅速将表外业务做大,自己的业务规模随之蒸蒸日上,进而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也正因为如此,银行的该项业务最终被银监会叫停。
事实上,被银监会叫停之后,这个业务并没有消失,而是转移到了线下。在被叫停与信托中介的合作模式之后,一些小型银行因为资金紧张且贴现率不高,开始不愿意贴现一些小额汇票,于是,“票据掮客”出现了。这些掮客通过自己充裕的闲散资金,大量收购小额的银行承兑汇票,数量累积成一定规模之后,再进行一次大额贴现交易,利润最终由量变形成质变。所以,传统的线下银票市场的基本逻辑就是:1、企业融资;2、银行开票;3、转给掮客;4、集中贴现。